專欄作家介紹
嚮往當人類學家,結果一不小心嫁給越南先生,開始一輩子的越南田野調查。臺妹的愛書《天真的人類學家》敘述著一位人類學家進入田野後,才知道自己和外界對於異文化的天真,就像是臺妹在嫁入越南家庭後,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發現越南更深層的文化和自己的天真。

越南的友善育兒環境臺韓媳婦都認同
剛訂好初二回娘家的機票,想到這次越兄也回台灣,就覺得安心不少,有人分工就不用擔心又要顧行李,又要顧豬狗嫌的兩歲小屁孩。
臺妹一年回台灣三四次,大部分都只有臺妹和小臺妹母女倆,從有小臺妹開始「伴遊」以後,每次到機場劃位時,都默默祈求旁邊坐的是越南人,因為越南人對孩子有超高忍耐力!當台灣年輕女孩和台商大哥對「歡」到不行的小屁孩大翻白眼時,越南人反而是無限包容,溫柔的眼神盡是疼惜,站在母親視角同理心的問候及幫助讓無助的媽媽重新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越南人對孩子的包容力來自於傳統的大家庭文化。在越南,家族成員的感情緊密,要是家裡有孩子,大家都願意分攤養育孩子的辛勞,並覺得照顧他們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常常會聽到「我姪子生病了,我要回家照顧他。」「我(堂)弟弟妹妹來城裡讀書,我每天要煮飯給他們吃。」而這些話非常可能出自於一個高中生或大學生,當他們說照顧孩子,那絕對不是照顧一、兩個小時,玩完就還給父母,而是照顧一整天,甚至是照顧到他們長大!由此可見,越南是全民養孩子的國家,所以不管已婚未婚,大家都有育兒經驗,都知道照顧孩子不容易,孩子有時候就是講不聽,不會說話的孩子只能以哭來表示不舒服。因此當大家看到亂發脾氣、哭個不停的孩子,都會表現出「我懂,孩子就是這樣」的態度,相較於台灣許多人將孩子吵鬧完全歸咎於父母的失敗教養,越南的育兒環境似乎更為友善。

臺妹有一位臺灣朋友曾隨著韓籍老公到越南工作定居,同樣有孩子的我們對於越南餐廳店員熱愛幫忙哄孩子、孩子在外頭不明究理哭鬧父母也不會遭人白眼感到幸福。雖然我們同樣擔心越南的空汙和不乾淨的水質會影響孩子的健康,也抱怨越南的嬰幼兒用品價格因為關稅高所以好貴,也同樣覺得陌生大爺大媽老愛提醒小孩穿太少很煩,但是最容易導致「媽媽憂鬱症」的應該還是在台灣,店員的一句:「媽媽,不好意思,有客人反映小朋友太大聲吵到他們了。」
還記得有一回坐飛機回臺灣時,小臺妹因為必須長時間坐在媽媽腿上,不能下來跑跳而躁動,前座的五六歲越南小哥哥就不斷透過座位空隙跟小臺妹玩躲貓貓和抓手指遊戲,逗得小臺妹好開心,小哥哥的爸爸也樂見他兒子的暖男行為。後來小哥哥睏了不想玩了,小臺妹又開始浮躁,前座傳來對話。
小哥哥爸爸:「Con dậy đi. Con chơi với em đi. (兒子起床跟妹妹玩)」
小哥哥:「Con buồn ngủ lắm. (我好想睡覺)」
小哥哥爸爸:「Dậy chơi với em đi con, em sắp khóc rồi kìa(起床啦!妹妹要哭了)」
臺妹一聽,趕緊阻止這位爸爸,不過這大小暖男讓臺妹的心暖了好久。